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热点资讯
存款江湖“变天”,未来钱要去哪儿
蓝风博客 2024-05-10 【热点资讯】 250人已围观
摘要2024年,多项高息揽储的“窟窿”被堵上。进入5月,存款挂牌利率将迎新一轮下调的消息再度撩拨储户的神经,理财观念保守的小慧(化名)最近又在某股份行锁定了一笔5年期定期存款,虽然年利率只有2.65%,也已经高出同类型机构不少。从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大额存单利率下调,到保险资管存款计入方式、“手工补息”被规范,再到部分长期限大额存单停售、智能通知存款等创新产品下架,存款江湖上高息品种正在陆续“消失”。最近两年,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协调引导下,个人零售存款成本已得到
2024年,多项高息揽储的“窟窿”被堵上。进入5月,存款挂牌利率将迎新一轮下调的消息再度撩拨储户的神经,理财观念保守的小慧(化名)最近又在某股份行锁定了一笔5年期定期存款,虽然年利率只有2.65%,也已经高出同类型机构不少。
从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大额存单利率下调,到保险资管存款计入方式、“手工补息”被规范,再到部分长期限大额存单停售、智能通知存款等创新产品下架,存款江湖上高息品种正在陆续“消失”。
最近两年,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协调引导下,个人零售存款成本已得到明显压降,但对公存款成本不降反升,其中的“超自律”成分较高。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息差压力下,银行负债成本还将持续压降,存款利率继续下行也是趋势,但新一轮挂牌利率调整“可能没有那么快”,在新的“诱因”出现之前,优先对非挂牌利率的不合理部分进行调整,有空间也有必要。
近些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未来,资产端利率向负债端利率的传导和联动将更加顺畅。
但在当下,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到的货币政策失灵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无债务群体来说,利息收入持续削减会否加剧消费及投资保守心理,从而抵消低息政策的效果?有专家认为,综合来看,降低存款利率的意义一方面是直接促进消费与投资,另一方面是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腾挪更大空间,所谓的“副作用”还难以评判。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存款利率下调后,储户的钱要放在哪里?这对资管新规下的资管市场和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来说,可能是一笔“泼天的财富”,但也是巨大的考验。小慧就说,她会考虑“存款搬家”也已经有所行动,但自己保守的风格难以改变。
存款江湖“变天”了
最近,部分股份制银行停售中长期限大额存单的消息引起市场关注。而纵观多数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手机银行APP,过去最抢手的3年期大额存单要么“货架”空空,要么额度售罄,2年期产品也变得稀有起来。
存款市场上另一则消息是,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大连农商行等多家银行宣布将于5月中下旬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从部分银行的表述来看,这是因为去年5月出台的监管政策,至今一年过渡期结束。
作为传统通知存款的创新产品,智能通知存款不仅实现了高于普通活期存款的利率和较定存更为灵活的期限,还具有自动转存功能,过去被视为银行大额揽储的一大利器,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乏乱象。除通知存款外,近期也有部分银行对协定存款利率进行了调整,该产品也是对公领域的揽储利器。
去年5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这两类“类活期”存款进行规范,要求银行调整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利率上限,并要求停办不需要客户操作、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存量自然到期。其中,国有银行(特指工农中建四大行)、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加点上限分别为10BP和20BP。
回顾今年,一些高息存款“隐秘的角落”也逐一被监管点名。除个别省份对保险资管存款计入方式进行规范外,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向成员机构发文,指出部分银行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承诺并支付高息,大幅削弱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果,要求各银行自查并于4月底前完成整改。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都是在堵高息揽储的“窟窿”,主要背景还是在于保卫银行净息差。2022年以来,国内主要银行先后四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其中,国有大行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存挂牌利率在2023年分别下调了20BP、50BP、65BP、65BP,挂牌利率普遍降至2%及以下,执行利率最高降至2.35%左右,股份行定存挂牌利率最高也降至2%边缘,执行利率多数不超过2.65%。
但券商及银行财报数据均指向一个事实,即近两年零售存款付息率下降明显,对公效果不及预期甚至利率不降反升,定价刚性特点更为明显。从今年以来的行业调整方向来看,重点也转向以对公存款为主的大额品种,规范高息揽储无序竞争,拉平各行、各存款品种的利率水平。
以部分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为例,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工行、农行、建行、交行、招行、平安、中信去年对公存款平均付息率均较上年有所提升,其中活期存款成本普遍上升,而定存成本方面,建行、邮储、中行下降,工行、农行、交行、招行、平安、中信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相比之下,9家样本银行中,个人定存、活期平均成本分别有7家下降。
利率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当前,银行息差下行压力依然严峻。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净息差降至1.69%,较2022年末下降了22个基点,突破《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中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另从上市银行年报及一季报来看,因为一季度贷款重定价较为集中,虽然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但不少银行单季息差降幅走阔。
息差“保卫战”打响,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持续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存款利率继续下行的趋势毋庸置疑。但对于小慧这些普通储户来说,如今很怕听到这类消息,刚刚告别了存款利率3%的时代,眼下离2%也越来越近。
进入5月,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将至的消息又让小慧紧张起来。回顾2022年,主要金融机构的四轮挂牌利率集中调整分别发生在9月、6月、次年9月和12月,加上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不少分析认为,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也不远了。
不过,多位金融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继续压降银行负债成本是趋势,但新一轮挂牌利率调整可能没有那么快到来。“这需要一定的‘诱导’因素,不是那么简单的逻辑。”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负债端存款利率的调整最终取决于资产端的收益率,同时受到其他负债业务的影响,因此还要看MLF(中期借贷便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变化情况。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过去十多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2022年以来的几轮利率调整,也体现出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回顾来看,2012年,央行允许存款利率适当上浮;2013年,央行指导建立起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2015年,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理基本放开;2019年,央行推动LPR改革,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到了2021年,我国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由基准利率乘以一定倍数,变为在基准利率上加点形成,消除杠杆效应;2022年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参照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一位资深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当前银行对负债成本压降的重点在非挂牌利率范畴,这部分依然有调整空间和必要。尤其去年以来企业活化资金减少,长期限、高成本定存持续增加,是加剧银行业息差压力的主因。
“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有助于改善零售存款成本,但对企业端影响不大,因议价能力差异存在相对普遍的‘超自律’行为。”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由于机构客户、大企业客户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商业银行出于“稳存增存”需要,对核心存款稳定诉求较强,会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息”等方式为重点企业客户提供超自律上限的优惠利率水平,特别是对个别企业存款高度集中的银行更是如此。而部分企业存款利率过高与贷款利率畸低并存,导致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虚增,资金出现沉淀空转套利。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认为,2024年初以来,由于银行信用派生货币增量下降,存款新增规模同比少增;同时,由于实体部门增加了理财和债基等金融产品配置力度,一般存款有所分流,因此开门红压力下银行不得不加大揽存力度,高息揽存(手工贴息或者以利息之外的费用补贴形式)现象进一步加剧。
对于2022年以来存款利率多次下调,但银行业净息差仍处在下行轨道,邮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尚航飞今年3月撰文指出,主要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大于存款利率;二是存贷款重定价节奏存在差异;三是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
尚航飞进一步指出,存款利率下调主要集中在2023年,中长期存款可能需在未来几年逐步到期滚存后才能反映到当期净息差;反观贷款端,一般是在下年年初或贷款发放日重定价,重定价速度相对较快。
还有多少下行空间
从贷款降幅和存款降幅来看,去年12月,我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3%,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3.75%,同比降0.22个百分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71%,同比降0.46个百分点,结束倒挂。
2022年4月最后一周,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7%。而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2%左右,较去年同期下降约0.3个百分点。
“为了缓解净息差下行压力,预计2024年存款利率或出现多轮下调,此外,银行会继续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以及利息之外的费用,进一步压降存款的隐性成本。”王剑在研报中作出如此判断。
国信证券固收分析师董德志此前就表示,当前政策利率调整已经体现出货币政策的新思路,存款利率有望阶段性成为“利率锚”。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面临的主要约束是呵护银行净息差的同时,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意味着在这一阶段存款利率将扮演比政策利率更为重要的角色。
对于未来存款利率还有多少下调空间,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资产端收益情况,很难一概而论,但标准之一是息差何时企稳。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表示,市场化调整机制下,不同银行业务发展定位、资产负债结构、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不同,存款利率调整的节奏和力度存在一定差异。
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要求,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尚航飞认为,存款利率调整可能成为未来常态化的政策选项,但具体调整方向和幅度可能取决于经济复苏进程和市场利率走向、银行净息差和利润增长趋势、投资产品的“比价效应”等因素。
基于银行业息差仍然承压,尚航飞判断,目前存款利率下调力度或许还不能完全抵消贷款利率下降以及存款定期化对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的冲击,存款利率可能还有较大下调空间。但“若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大幅改善,不排除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边际变化,影响市场利率走势,存款利率下调空间可能会随之收缩。”
不过,上述资深分析人士认为,在存款利率之外,当前重点考验的是银行负债成本的主动管理能力。从2023年业绩说明会上透露的信息来看,不少银行都将重点放在了调整资产负债尤其是负债结构上。
比如,建设银行管理层透露,考虑到年内资产端LPR可能还有一定下行空间,今年将花更大力气放在控制负债成本上,该行已经加大了对一级分行的考核,对三年期以上高息存款加大控制,同时继续控制成本较高的同业负债。
另有中国银行高管表示,今年对高成本存款的压降力度会非常大,包括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三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同时,该行制定了一些合理的增长目标,对高成本存款的占比会有适当控制。
未来钱要去哪儿
关于存款利率调整空间和节奏,尚航飞还间接提到了银行的揽储压力。
在他看来,从市场表现看,资本市场波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理财、基金等产品的吸引力相比以往有所下降,叠加客户投资风险偏好降低,存款“被迫”成为客户避险的主要产品,现阶段下调存款利率对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冲击预计较小。所以,短期看各类投资产品的“比价效应”可能还不是存款利率继续下调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果未来资本市场行情好转,较低利率存款的吸引力边际下降,可能出现“存款搬家”现象。
作为一位理财保守型的“资深”储户,小慧已经打算分散一部分储蓄到理财产品,但大头依然在定期存款。“基金暂时不会考虑了,储蓄型的保险是可选项。”小慧对记者说。
从数据来看,存款利率虽然明显下降,但居民的储蓄意愿没有明显减退,依然站在高位。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人民币存款总量向300万亿元大关迈进,不过增长步伐正在放缓——新增人民币存款11.2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4.1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分别同比少增约1.3万亿元和近3万亿元。
同期,理财规模的回升也被市场视为跷跷板效应显现。据中信证券统计数据,4月理财规模环比增长约2.3万亿元至28.63万亿元,环比增速为8.74%。对此,不少分析师提到了理财收益趋稳、存款降息、“手工补息”等高息揽储行为被禁止等,并对年内理财规模给出了突破30万亿元的预期。
但随着资管新规带来信托、理财市场变化,加上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很多像小慧这样的保守型投资人更多是迷茫。
董希淼提示,在各类资管产品收益率以及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投资者应尽快调整好投资心态,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预期。总体而言,投资者应平衡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来综合进行资产配置。如果希望获得较高收益,那么应承担更高的风险;如果不希望承担较高的风险,那么应该接受较低的收益。投资者如果追求稳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储蓄国债等产品。
但对于存款利率继续下行的效果,市场也有不同的声音,担忧包括信贷资产荒下加大银行买债空间,无债务群体因为利息收入减少,消费投资更加保守,从而抵消低息政策效果等。
对此,董希淼表示,一般情况下,无风险收益下降会促进消费和投资,同时存款利率下行有利于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腾挪更大空间。曾刚认为,储户在存款之外存在多种理财选择,但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且资产风险可能提升的情况下,保持息差和盈利稳定就更为重要,要综合看待。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分享到: